做一個帥氣的卡友很累,這點我真的深有體會。
3月4日,交通運輸部下發了關于《低平板半掛車技術規范》等6項交通運輸行業標準(2020年4月1日實施)。其中,《低平板半掛車技術規范》因其規定了物流貨運市場上的傳奇車型低平板半掛車的技術要求、試驗方法、檢驗規則,以及標識、隨車文件和儲存等,而尤顯重要。
不夸張的說,一石激起千層浪!
與GB1589-2016相比,《低平板半掛車技術規范》主要是增加了低平板增強型半掛車,而低平板增強型半掛車在承載面寬度可以拓展到3.4m(大于GB1589規定的3m)。
在裝載質量上低平板增強型半掛車三軸時是大于等于42噸,五軸時是大于等于55噸,遠遠大于GB1589-2016規定的普通低平板半掛最大總質量40噸的要求。
如下表:
1、增強的不只是承載能力,更是對普貨市場的破壞力。
低平板增加型半掛車的裝載方量高達140方,是標準廂式半掛容積的1.5倍,相當于中置軸列車前車+后車的總容積,如果這種車型進入普貨市場,將嚴重沖擊標準車型的使用。
原本按標準的定義,低平板半掛車只可運輸不可拆解大型物體。但鑒于此前主管部門就沒有管住低平板半掛車進入普貨市場,所以大概率的情況是,主管部門本次又是只出標準,只管準入,不管使用(監管不作為)。
也就是說這次低平板增強型半掛車,增強的不只是承載能力,更是對普貨市場的破壞力,如任其發展,勢必對廂車、側簾車、中置軸列車,甩掛運輸等先進車型和先進運輸模式的推廣產生非常不利的影響。
2、沒有監管的準入,無異于潘多拉盒子再次打開
《低平板半掛車技術規范》標準雖已下發,但主管部門是否想好了如何監管?比如,如何監管好低平板增強型半掛車只運輸不可拆解大型物體,不拉普貨?如何管控套牌?原本低平板半掛車中盛行的套牌、假牌、非法改裝(前后等寬,前后抽拉)現象,會不會在低平板增強型半掛車身上再次發生?
再如,本來將要治理淘汰的低平板半掛車會不會借尸還魂,利用低平板增強型半掛車的合法上牌手續,繼續茍延17.5米低平板半掛車的命?
如果,還繼續延續只準入,不監管,或重準入,輕監管的管理方式的話,數十萬17.5米低平板半掛車持續肆虐十多年的惡夢必將再次上演。
3、半掛車電子身份識別終端是實現高效監管的良方
圍繞17.5米低平板的種種問題,如套牌、假牌、非法改裝,超限超載,目前的監管方法主要是靠年檢、路上執法和群眾舉報。先分析下這三種方法的實施效果:
首先,套牌、假牌是不去年檢的,非法改裝車輛要么是以標準車年檢,要么是花錢找黃牛辦理,所以年檢是基本解決不了問題的。
其次,路上執法又有面對大量超限車輛,警力有限的問題,17.5米低平板半掛能為禍十數年,從中也不難看出路上執法也解決不了問題。更何況,由此而可能產生的月票、貪污等問題只會使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再次,群眾舉報,先不說舉報途徑和平臺是否有效和及時處理,就單從群眾這一點來說,也沒法強求所有人都是朝陽群眾。
究其根本,現有監管辦法之所以很難產生效果,主要是單純依靠人工執法帶來的問題,諸如執法意愿不強,不作為;執法人力有限,難作為;執法不嚴,徇私舞弊,惡作為;執法不專業,車輛違法行為識別尺度不一,亂作為等等。
當下,中國制造業已經擁抱第四代工業革命的到來,行業監管方式是不是也應采用新技術,新手段,與時俱進呢,如仍停留在上世紀的人海戰術,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而物聯網、區塊鏈、ETC、電子車牌、電子營運證、電子運單等電子終端技術在半掛車上的應用或是實現高效監管的良方。
半掛車上加裝車輛電子身份識別裝置,過卡口時與卡口終端交互信息(車輛型號、名稱,VIN號),高清攝像頭捕捉車輛外廓尺寸,電子運單提供貨物信息,GPS提供車輛運行軌跡,電子營運證提供駕駛人員和車輛信息,上述信息實時上傳至全國道路運管系統比對車輛信息,重點打擊違法套牌車輛、非法改裝車輛、超限超載車輛。
安裝在半掛車上的電子終端如何取電的問題,目前已有成熟的技術解決方案可從側標志燈等處取電,而至于當主掛分離后,也不用擔心,電池技術目前也非常成熟,主掛完全分離狀態下3-4個月是沒有問題的。
監管上有需要,技術上可實現,不裝有惡果,低平板增強型半掛車可裝、應裝、須裝車輛電子身份識別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