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車之家 原創】據此前一項調查數據顯示,80%的碰撞事故中有65%的碰撞風險都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所致,40%的追尾事故中駕駛員均沒有采取任何的制動行為,尤其是長途運輸中,多數事故的原因在于疲勞駕駛,應急操作處置不當。
那么,這些情況可以避免或者是降低安全風險嗎?答案肯定是可以的。
通常情況下,駕駛員分為攻擊型、防御性(安全型)、平庸型(新手)三種。據調查,國外駕駛員類型分布是,攻擊型10%、防御型80%、平庸型10%。而國內駕駛員類型分布是,攻擊型60%、防御型10%、平庸型30%。當然,國內防御型駕駛員的占比程度在不斷的提高。
攻擊型駕駛員的特點是,車速快,橫沖直撞,頻繁變道搶道,剎車次數多。防御型駕駛員的特點是、遵章守法,快慢有序。平庸型駕駛員的特點是,該走不走,該停不停,行車無規律。事實證明,防御型駕駛員的交通事故率最低。
我相信大多數卡友在入職物流公司或大型車隊,正式上路之前安全培訓一定是必修課。防御性駕駛和三層空間法是目前物流公司最為推崇的安全駕駛圣經,也是我們從司機變成好司機的必修課。
駕駛看似一門簡單的技術,但實則卻有高低之分。駕駛技術只是教我們如何通過機械動作來駕駛車輛,而防御型駕駛更多的是讓我們學會更加安全的駕駛車輛。歐美地區應該是最早開始推崇防御型駕駛技術培訓,隨著進口車牽引車在國內的增加,這門課程也被廠商引進國內在大型物流車隊,危化品運輸公司中進行傳播。
三層空間駕駛法、史密斯防御性駕駛是目前安全駕駛的兩大主要課程,其核心要義相近。即是駕駛員在行車的過程中,能夠準備的“判斷”由其他駕駛員、行人、不良氣候或路況而引發的危險,并能及時采取必要、合理、有效的措施防止事故的發生。
這里我們先了解一個關鍵詞,視覺引導時間。視覺引導時間:車輛以當前速度到達最遠能夠看清物體的時間,通常情況下一般駕駛員為3--6秒,當發生危險來不及判斷而被動的接受事故發生。而防御型駕駛第一把金鑰匙為培養看遠顧近的習慣,要求為15秒。
大家都知道秒是時間單位,而距離=時間X車速,普遍的做法是“乘4法則”。就是當前的行車車速X4=15秒瞭望距離。如果你當前車速為80km/h,那么你的觀測距離應該保持在320米左右。
因為,在開車狀態下,遠處發生的情況很可能即將成為我們將要面對的事情,所以要有意識、主動的、技巧性的延伸觀望距離達15秒以上,以便在面對突發情況時,我們有足夠的判斷、決策以及行動時間。
防御性駕駛的第二把鑰匙為確保有清晰寬廣的畫面,卡友在行車中要保持自身安全距離,重點辨別四周不確定的潛在危險因素,可通過改變車輛位置獲取更大視野。這里介紹一個大家比較熟悉的“4秒跟車法”。
“4秒跟車法”--人的反應速度為:看到危險至信息傳遞到大腦需0.5秒,大腦綜合各類信息做出正確決策需要0.5秒,決策傳遞至四肢,指揮動作需要0.5秒,由于車輛行駛的慣性和剎車性能等其他客觀因素影響,一般需要1-1.5秒才能成功避免危險,共計需要3.5秒時間,留下0.5秒的空間作為你的逃生空間,以備不測。
不同車速狀態下跟車距離參考表(單位:m) | ||||||||||
---|---|---|---|---|---|---|---|---|---|---|
時間|車速 | 10km/h | 20km/h | 30km/h | 40km/h | 50km/h | 60km/h | 70km/h | 80km/h | 90km/h | 100km/h |
1s | 3 | 6 | 8 | 11 | 14 | 17 | 19 | 22 | 25 | 28 |
2s | 6 | 12 | 16 | 22 | 28 | 34 | 38 | 44 | 50 | 56 |
3s | 9 | 18 | 24 | 33 | 42 | 51 | 57 | 66 | 75 | 84 |
4s | 12 | 24 | 32 | 44 | 56 | 68 | 76 | 88 | 100 | 112 |
5s | 15 | 30 | 40 | 55 | 70 | 85 | 95 | 110 | 125 | 140 |
6s | 18 | 36 | 48 | 66 | 84 | 102 | 114 | 132 | 150 | 168 |
7s | 21 | 42 | 56 | 77 | 98 | 119 | 133 | 154 | 175 | 196 |
8s | 24 | 48 | 64 | 88 | 112 | 136 | 152 | 176 | 200 | 224 |
9s | 27 | 54 | 72 | 99 | 126 | 153 | 171 | 198 | 225 | 252 |
10s | 30 | 60 | 80 | 110 | 140 | 170 | 190 | 220 | 250 | 280 |
制表:www.rs200r.com |
那么,4秒跟車法又指讀秒跟車法,那么到底是指保持多長的跟車距離呢?為了便于大家理解,我們做了一幅圖表,便于大家參考。
舉個例子,當你車速在80km/h狀態下,按照4秒跟車法原則,你的跟車距離應該保持在88米以上。在車輛載重合規、制動系統優秀的情況下,理論上需要保持88米的跟車距離。但是,由于路面情況附著系數、制動系統有隱患的車輛,需要保持更遠的跟車距離。
我們在行駛中應與前車保持4-6秒以上的跟車距離,如遇雨霧天則需要加大車距,留夠充足的反應時間。隨車停車時,與前車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避免前車有突發情況出現,同時還能有更好的視野。
防御型駕駛第三把鑰匙,避免“長時間盲視”。我們在行車中要集中注意力,避免眼睛長時間凝視前方,需保持眼睛移動,用余光快速掃描四周,獲得較寬的視野。大范圍的觀察可以有效對周圍環境進行預測,同時當眼睛保持移動時,可提高咱們的注意力,避免走神發呆的情況出現。
其實,這里指的是我們要確保每兩秒轉動一次眼睛,例如觀測左右后視鏡。在通過紅綠燈,不要一直盯著信號燈,要隨時環顧四周情況,更不要利用等紅燈的時間玩手機。駕駛過程中,隨時觀測后視鏡、尤其是盲區,做到周圍環境了如指掌。
大家別覺得這僅僅是理論,有理論才有實踐,該項目也幾乎是大多數物流公司安全駕駛的必考項目。
防御型駕駛的第四把鑰匙為預估風險,預留空間。我們在路上經常可以看到左右來回不停變道超車的車輛,哪怕前后車距離不到2米,也要從中擠進去,這樣一來極其容易引發事故,其原因主要在于預留空間不足。
因此,我們在駕駛或者路口停車時一定要給自己預留足夠的空間。該項隨時需要確保建立兩個重要思維。一是,必須隨時謹記確保車輛四周有足夠的空間。二是,一旦失去這種空間會導致自己不舒服,嘗試重新建立足夠的空間。
另外,預估其他車輛行為,對其轉彎、變道、超車等操作進行預判,留出足夠的安全空間,這些好的習慣也要我們時刻去注意。
這一點,相信大多數老司機都已經養成了比較好的習慣。我們作為交通參與者,在車流中行駛,我們除了要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也必須判斷在行駛過程中,其他車輛是否注意到了自己。
這里提到的引人注意,別誤會,不是亂按喇叭或者秀操作。這里主要提的是車與車、車與人的交流,可以通過喇叭、轉向燈或者燈光讓其他人員知道你的動作意圖,從而盡可能的規避風險。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前方有一輛緩速行駛的車輛,你即將從后方右側超車,正常情況下,一般也就過去了。但是不排除,前方車輛突然靠右變道,從而誘發事故。因為,別人的行為動作是難以預料的,只有盡可能的與其他車輛形成溝通才能盡可能的規避風險。
從交通法規至車輛廠家、物流從業者等都在努力為解決上述問題并致力于降低安全隱患,與此同時也誕生了諸如ACC自適應定速巡航、各種防碰撞預警系統。但是,安全性的高低是人、車、路、環境與管理五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裝備安全只是其中之一。
駕駛員的文明,安全素質是道路交通安全的第一道防線,也是重要的防線。在很多駕駛安全培訓中,都會提到駕駛安全的兩個態度---謹慎與寬容。謹慎自己的駕駛行為,寬容其他道路使用者。妄想在道路上懲罰他人,實際上是在懲罰自己,時刻記住自己是職業駕駛員,何必與業余者爭高下。
任何時候,別擔心時效,始終堅信一句話“安全到達”遠比“按時到達”更重要。